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指出,“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新征程上推進教育現代化錨定了方位坐標。?
我們黨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注重發揮教育對科技自主創新的先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 GDP 比例連續 10 余年保持在 4% 以上,為我國構建起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邁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時代新征程,教育作為科技自主創新的戰略支撐和先導作用日益凸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的龍頭作用,堅持教育優先、創新驅動,持續培育科技發展新動能。?
國家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爭;人才之興,本質在于教育之強。我們黨歷來重視教育,始終將教育作為人才自主培養的基礎工程。從 “教育救國” 的號召,到 “教育興國” 方略,再到 “教育強國” 戰略,伴隨我國教育事業與時俱進,人才自主培養的規模從小到大、能力從弱到強,為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人才支撐。
一、提供高素質人才隊伍
1、基礎人才培養:教育能夠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為社會培養具備基本讀寫算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公民。例如,在小學階段,通過數學、語文、自然科學等課程,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是后續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基石,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大量具有基本技能的勞動者,他們在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2、專業人才輸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則專注于培養各類專業人才。以工科專業為例,高校通過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為制造業輸送大量工程師。他們能夠進行產品設計、工藝改進等工作,推動產業的技術升級,這對于實現產業現代化至關重要。職業教育也培養了大量如數控技術工人、高級焊工等技能型人才,滿足了現代化產業對于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
3、創新型人才孕育:教育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通過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高校的科研團隊培養的博士研究生能夠開展前沿算法研究,為我國在這一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實現彎道超車,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技術創新進程。
二、促進科技進步、知識傳播和成果轉化
1、培養科技人才
1)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教育系統通過設置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相關專業課程,向學生系統地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學生逐步接觸自然科學知識,為后續深入學習科技領域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高校的專業課程更加深入和細化,培養學生具備從事科技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如計算機科學專業培養學生的編程和算法設計能力、機械工程專業培養學生的機械設計和制造能力等,這些專業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
2)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探索解決方案,通過實驗、實踐、科研項目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新的過程,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例如,高校的科研團隊中,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學習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
2、促進科技知識傳播
1)擴大科技知識的受眾范圍:教育是科技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在線教育、職業培訓等多種教育形式,將科技知識傳遞給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群。從幼兒園、小學的科學啟蒙教育,到中學的基礎科學課程,再到高等教育的專業科技知識學習,以及面向社會大眾的科普教育,教育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識,提高了全社會的科技素養。
2)跨地域、跨文化的知識交流:教育的國際化交流活動,如留學生項目、國際學術會議、合作研究等,促進了科技知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傳播與交流。各國的學生和學者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將不同國家的科技知識和創新理念引入到本國,推動了全球科技知識的融合與發展。
3、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1)提供技術應用的實踐平臺:教育機構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實踐平臺。例如,高校的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為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場所。在這些平臺上,他們可以將科技成果進行實驗、驗證和改進,使其更加符合實際應用的需求。同時,職業教育和培訓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為企業員工提供技能培訓,幫助企業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2)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人才: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既懂科技又懂市場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教育機構通過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如技術轉移、科技管理、創業管理等,培養具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將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制定合理的轉化策略,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4、激發科技創新意識:
1)營造創新氛圍:學校和教育機構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在校園中,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學術思想,參與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和競賽,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種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養科學精神:教育培養了人們的科學精神,包括嚴謹的治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勇于質疑的精神等??茖W精神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只有具備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在科技領域中不斷追求真理、勇于創新,推動科技的不斷進步。
三、推動文化傳承與社會融合
1、文化傳承載體: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在學校教育中,語文、歷史等課程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任務。通過學習古代詩詞、歷史故事等內容,學生能夠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念等文化精髓。例如,學生在學習唐詩宋詞時,能夠體會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學藝術成就,這些文化基因的傳承對于保持民族特色,在現代化進程中堅守文化根基具有深遠意義。
2、社會融合助力:教育能夠促進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群之間的融合。在學校這個多元環境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例如,在城市的學校中,本地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起學習,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認同,有利于打破階層和地域隔閡。這種社會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使現代化建設能夠在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基礎上推進。
四、提升國民素質與社會文明程度
1、道德和價值觀培養:教育系統通過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培養公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在中小學階段,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他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這對于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推動社會向現代化文明社會邁進。
2、公民意識塑造:教育能夠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在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中,學生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政治制度等內容,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公民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使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更好地實現民主法治建設。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進而更好地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如何進一步推動教育格局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如何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指引、為培養出世界一流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大批高素質建設者提供支持,是必須回應的時代課題。
一、立德樹人方面
1、思政教育深化: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進一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增強思政教育的連貫性、系統性和有效性,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綜合素質培養:持續深化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等。加強體育教育,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重視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強化勞動教育,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習慣。同時,深入開展科學教育促進行動、青少年讀書行動等,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知識水平。
3、心理健康關注: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育改革方面
1、教育評價改革: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 “分數至上” 等偏差。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或考核內容體系,以及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領域和方向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2、資源配置優化:統籌協調教育資源,建立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加大對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投入力度,確保資源向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傾斜。例如,對于一些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高水平人才培養計劃等,給予更多的資源支持。
3、協同創新機制:建立更加緊密的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協同體系,搭建平臺、打通堵點、暢通節點,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加強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4、教育數字化推進: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學校的網絡覆蓋率和信息化設備配備水平。開發和整合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在線教育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三、科技教育方面:
1)課程與教學改革:將科技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課程體系中,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和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項目式、問題導向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4。
2)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加大對實驗室、科研基地、工程中心等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投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創新創業活動,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高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3)培養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通過開展科普活動、學術講座、科技創新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熱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同時,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敢于嘗試、勇于創新。
四、人才培養方面:
1)以需求為牽引:結合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健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提升有組織的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科技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2)創新培養模式: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培養機制,對于有特殊才能和潛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和特殊的培養渠道,讓他們能夠快速成長。比如開展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活動,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學科交叉融合: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推進理工結合、工工貫通、醫工融合、農工交叉等,培養復合型人才。當前,許多重大科技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學科交叉融合能夠培養出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更好地推動科技發展。
4)應用型人才培養:推進高校應用型品牌專業和課程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滿足社會對于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提供實踐型人才支持。
五、高等教育方面:
1)人才培養創新: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優化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如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空間。
2)服務社會發展: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 “適配度” 上先行先試,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根據社會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調整和優化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六、職業教育方面:
1)產教深度融合:聚焦破解產教深度融合這一本質難題,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試點、示范和標準建設。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在校企雙向賦能、雙向奔赴中,形成發展命運共同體、經濟社會與教育同步發展的良好生態,重塑職業教育發展新體制。
2)職業教育認可度提升: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完善職業教育的升學通道,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選擇。
楚清華
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
民進江蘇教育委員會委員
民進蘇州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民進昆山支部副主任
昆山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