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教育先賢精神譜系 民進南京大學委員會赴葉圣陶紀念館開展主題學習
2025 年 6 月 20 日,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 “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 號召,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統(tǒng)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要求,民進南京大學委員會主委鄧三鴻,副主委王憶寧、張福通、葉子一行,赴蘇州葉圣陶紀念館開展主題學習調研活動。葉圣陶研究中心主任周民森、民進蘇州吳中區(qū)主委周黎敏、會員馮亞東等全程參與活動,周民森主任以獨家史料分享了葉老諸多未公開的教育實踐經歷。
墓地瞻仰:以鮮花敬奉教育初心
在甪直古鎮(zhèn)葉圣陶先生墓前,調研組成員肅立默哀并敬獻鮮花。葉圣陶先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奉獻精神,通過周民森主任的現場講述,具象化為其早年在甪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推行 “工讀結合” 教育實驗的細節(jié) —— 這些鮮為人知的實踐片段,揭示了葉老教育理念中 “知行合一” 的源頭。葉子教授在墓前追憶祖父 “教育即生長” 的日常教誨,讓在場成員深切感受到教育精神的代際傳承。
展館探秘:未報道史料還原先賢風范
周民森主任對南大民進,尤其是葉老后人的來訪極度重視,帶領調研團深入參觀生平事跡展覽館。展廳除陳列《倪煥之》手稿等經典史料外,首次披露了葉圣陶先生 1920 年代在甪直執(zhí)教期間編寫的《小學國文教授法》原始教案,以及他與陶行知等教育家探討鄉(xiāng)村教育改革的書信原件。周民森主任特別指出:“這些文獻印證了葉老‘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形成軌跡,其中關于‘學生自治會’制度的設計,對當代素質教育仍有啟示。” 葉子在參觀其祖父文學創(chuàng)作展區(qū)時,補充了《多收了三五斗》創(chuàng)作背后關注民生疾苦的細節(jié),讓歷史資料更具情感溫度。
研討交鋒:教育思想的當代轉化
在專題交流會上,鄧三鴻主委與周黎敏主委圍繞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 展開研討。周民森主任分享的葉老 “學校即社會” 實踐案例(如甪直五高學生參與田間測繪的教學記錄)引發(fā)熱議。與會者一致認為,葉老強調的 “以學生為中心”“實踐育人” 等理念,與當前 “新工科”“新農科” 教育改革方向高度契合。民進南大委員會當場宣布將成立 “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小組”,計劃將調研中發(fā)現的未刊教育論述整理為《葉圣陶教育實踐手稿匯編》,推動理論成果轉化為教學改革方案。
此次主題調研活動不僅串聯起葉圣陶先生從教育實踐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完整人生圖譜,更通過周民森主任披露的獨家史料,填補了學界對其早期教育實驗研究的空白。正如葉子在總結發(fā)言中所說:“祖父的教育理想,正在通過民進人的當代實踐獲得新的生命力。” 參與成員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把葉老 “為人生而教育” 的理念融入高校教學科研,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貢獻民進智慧。
民進吳中區(qū)委員會、甪直葉圣陶研究中心有關同志參與了本次主題調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