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鎮江市政協辦公室、民進鎮江市文化支部主辦,潤州區政協學習和文史委、潤州區文化館協辦,市政協文史館、元同齋蔡偉古琴工作室承辦的“古琴&昆曲藝術的歷史傳承與當代賞析公益課”在鎮江市政協文史館精彩開講。
本次講座邀請了民進會員、江蘇省“三帶”人才、省級非遺古琴斫制技藝項目市級傳承人、鎮江市高級文化指導師蔡偉,揚州市青年昆曲協會會長、揚州昆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鄉土“三帶”人才新秀陸廣飛兩位老師主講。
蔡偉以一曲“漁樵問答”拉開了活動的序幕。悠揚的古琴聲使觀眾們沉醉在山林水溪之間,仿佛聆聽到了古人偶遇時短暫的交流和對答。蔡偉的夫人、與他同為古琴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鶴羽主持了活動并為大家做了專業的講解。
蔡偉自嘲,開場的古琴一曲“漁樵問答”實乃拋磚引玉。他講解完后,昆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陸廣飛登場開講。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地區,最初為南曲支脈,原名“昆山腔”,有“百戲之祖”之稱。陸廣飛通過昆曲藝術簡介、歷史沿革、表演特征、淺析工尺譜、代表曲目及賞析等六個部分為愛好者們講解了昆曲獨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特色。陸老師的搭擋吳心悅老師在其講解的過程中,也為現場的愛好者們帶來了昆曲的經典曲段,使大家身臨其境。最后,在互動環節中,兩位老師引領著愛好者們嘗試著按照昆曲“工尺譜”進行唱腔模仿,現場頓時一片朗朗昆曲腔。
本次報名參加講座的觀眾來自于我市社會各界,他們都是昆曲和古琴的愛好者。本次活動,旨在為我市文化藝術愛好者們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促進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傳播與創新。老師們的精心講演受到了愛好者們的熱烈歡迎,活動流程豐富多彩,現場氣氛活躍,臺上臺下互動熱烈。大家紛紛表示被古琴及昆曲的魅力所折服,為老師們堅持不懈地從事“非遺”傳承工作的精神所感動。
(供稿:陳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