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老師”給孩子們帶來知識和歡樂
江蘇“老支叔”,榮獲“葉圣陶教師獎”
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新疆克州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援疆)嚴西平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優秀代表。9月2日,北京傳來好消息,他榮獲2024年度“葉圣陶教師獎”。葉圣陶教師獎設立于2023年,是民進中央對在教育領域無私奉獻、貢獻突出、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的一線教師予以表彰的獎項。

“蘇老師”的優秀代表之一嚴西平
因為長期扎根邊疆,又是江蘇援疆教師中年齡最大、時間最長、貢獻最多的一位,同事們親切地稱呼嚴西平為“老支叔”。
“一晃援疆支教已經六年整,一晃我已經六十歲了。”嚴西平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他2018年參加全國“萬人援藏援疆支教教師計劃”來到克州。2024年8月,他光榮地成為第三批“組團式”援疆教育人才隊伍中的一員,連續第五期來到克州。
對教育家精神,“老支叔”有著深刻的理解。在克州一中的操場上,“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八個大字熠熠生輝。嚴西平認為:“這是我們教育援疆人入疆以來一直秉持的行動指南。我們江蘇教育人來到這片熱土,就要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始終把‘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的信念牢記于心,銘刻于行。”
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前,嚴西平由衷地說:“我們應該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理想信念支持我申請援疆繼續留任。我們江蘇援疆老師就要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經驗帶到‘萬山之州’,教好學生,帶好老師,共同成長,同頻共振。”
“蘇老師”不姓蘇,是江蘇援疆老師的統稱
在克州開展工作后,嚴西平很快發現一個問題:“我能帶好自己的班級,但是我身邊的老師缺少指引。”于是,他的工作重心從教好學生到帶好老師轉變,從做“口糧教師”向“種子教師”轉變。
2019年,“嚴西平名師工作室”成立,這也是在克州率先成立的以援疆教師命名的名師工作室。2020年,江蘇援克前指聯合克州教育局共同成立“蘇老師工作站”。“蘇老師”不姓蘇,是江蘇援疆老師的統稱。“我們變‘散裝’為‘整裝’,變‘輸血’為‘造血’,形成1+1>2的效果。”嚴西平說。
經過4年多的努力,目前“蘇老師工作站”在“結盟牽手”“青藍工程”“筑夢領航”“送教下鄉”“潤疆彩虹”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50余對前后方學校結成“蘇克教育教學聯盟”,援疆教師幫帶指導近700名克州教師,300余節示范課通過“蘇克空中課堂”送到抵邊村學校。
“蘇老師工作站”是援疆省市中第一個旨在發揮援疆教師“種子”作用、整體引領新疆教師成長的平臺,受到高度認可。克州一中的蘇比努爾?帕力哈提老師說:“我希望以后像嚴老師一樣成為優秀的教師,照亮別人。”2020年,她作為唯一少數民族和南疆地區老師榮獲自治區高中化學優質課一等獎。她還考取了新疆師范大學的研究生,2024年順利畢業。
而克州一中高二的同學努爾孜巴·努爾買買提和迪麗胡瑪爾·克熱木江就是被蘇比努爾“照亮”的同學。她們表示,很喜歡上她的課,將來也希望學習有關化學的專業。
“蘇”“克”攜手贏職院賽事大獎,填補空白
克州是新疆自然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但來到克孜勒蘇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克州職院),寬敞的校園、先進的教學設備、朝氣蓬勃的師生……讓人眼前一亮。
江蘇援疆干部、克州職院院長顧衛杰介紹,自2017年起,克州職院與江蘇省26所職業院校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引進各類援疆支教老師80余名。江蘇援克前指累計投入援疆資金1.68億元,援建了圖書館、體育館、實訓樓等教學場所,建成了3D打印、無人機、汽車鈑金與噴漆等十余個實訓室。
就在不久前,克州職院與江蘇省對口支援院校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組建教學混編團隊,斬獲202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該獎項是克州職院2019年升格為高職院校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填補了學院在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高職組無一等獎的空白。
“雙方遴選骨干教師聯合組建了‘蘇克教學混編團隊’。通過‘慕課西行——同步課堂’,兩校師生實現‘同步上課、同堂提問、同堂討論’。我們還先后邀請江蘇多所院校大賽專家開展線上線下指導和培訓。” 顧衛杰介紹。
獲獎團隊的成員卡米拉·吾甫爾老師介紹:“在江蘇援克前指資金支持下,2023年和2024年克州職院選派3名骨干教師到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集訓。通過這次比賽,我們也學到了江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標準的實踐操作流程。比如,我們的參賽作品是跟新能源汽車有關的,江蘇學校在仿真軟件上進行模擬實訓的教學實踐,就是我們之前沒接觸過的。”
皚皚天山畔,“蘇”“克”共書濃濃愛國情
克州的阿合奇縣位于天山南脈腹地,海拔在1730米至5958米,9月已有皚皚白雪。江蘇援疆干部,阿合奇縣委常委、副縣長余唐洪介紹,教育一直是無錫對口援疆的一個重要篇章,“‘十四五’期間累計投入援疆資金2400余萬元,實施了17個鄉村辦學條件改善項目。無錫先后選派105名教師到阿合奇縣同心中學開展支教工作。2024年同心中學中考總平均分在全州26所中學排名第二,與2023年相比前進5個位次。”
戴建國現任阿合奇縣同心中學語文老師。入疆前,他已經教了25年語文,曾任無錫市新吳區第一實驗學校的教研組長。他認為,“對語文老師而言,最根本的是培養家國情懷。”戴建國請無錫后方學校和家里寄來文學名著和作文書。前不久阿合奇縣舉辦過無錫博物院藏紅色書信展,有的字跡模糊而且是用繁體字寫的,援疆老師就讀給學生們聽。他們聽了很感動,說“老師啊,這些烈士太偉大了!”
阿合奇縣同心中學九(15)班的阿依努斯哈同學說,非常感謝無錫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一批批無錫老師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和無微不至的關心,就像家人一樣。”
無錫軍分區等單位攜手援建阿合奇縣團結小學。學校搭建了基于5G云視訊技術的名師云課堂,截至目前開課100余堂。無錫方面還給阿合奇縣團結小學贈送了100把二胡。在第二屆“太湖美·天山情”國防軍事夏令營開營儀式上,同學們表演的器樂串燒《天山·江南》將柯爾克孜族傳統樂器庫姆孜、無錫二胡的獨特魅力深度融合,生動展示了東西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豐碩成果。
做好“蘇老師”傳承,打造教育援疆典范
傳承好“蘇老師”的優良作風,打造教育援疆典范,是一批又一批江蘇援疆教師的心愿。
江蘇援疆干部、克州教育局副局長譚海波介紹,江蘇援克前指不斷加大教育援疆投入力度,2024年安排教育項目資金1.59億元,支持項目15個,現有在克援疆支教教師137人,覆蓋大中小學共12所學校。打造“蘇老師工作站”遍及各受援學校,同時兼任州縣兩級教研員,助力克州教育人才三級梯隊建設。
江蘇援克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蔣同進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在教育方面,近年來我們不斷強化‘蘇老師工作站’、心連心教育大篷車、抵邊村‘空中課堂’等建設,不斷為克州教育注入江蘇智慧”。他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改善教育基本條件,建設家門口的好學校,發揮第三批組團式援疆教師作用,培養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來源:紫牛新聞,作者:沈春寧 馬燕 徐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