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南京市委會
執筆人:黃超
摘要: 建設什么樣的參政黨,如何建設參政黨,這是新時代民進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將挖掘民進會史中蘊含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深刻內涵、先進經驗及其優越性,以歷史脈絡為主線,進一步闡述民進優良傳統,總結民進會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及其對推動民進思想政治建設產生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進 會史 思想政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四新”“三好”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民主黨派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指明了方向、目標和任務,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據上述要求,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中央為推進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政治穩步推進,民進思想政治建設作為自身建設的核心內容,必須要緊跟并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團結帶領廣大成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認同”,深入開展“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持續加強會史和多黨合作史教育,深入做好廣大會員的思想引領工作,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一、民進會史的研究價值
1.民進產生的背景
我國民主黨派最初產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中國處于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了來自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嚴重壓迫,民主黨派是中間階級利益的代表,從一開始就具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要求和愛國、民主的鮮明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政治綱領和政治道路。民主黨派的這種政治立場,決定了其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從它們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看,各民主黨派除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外,基本上都產生于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深受國民黨專制的壓迫和排擠,大都接受過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與幫助。特別在抗日戰爭后期,皖南事變的爆發使各民主黨派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國民黨的真面目,認識到必須與堅持團結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合作,共同致力于實現憲政民主。也就是說,正是在救亡圖存與探索民主憲政道路的過程中,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態度逐漸發生了轉變。
2.民進產生的原因
抗戰勝利前夕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開始由外部轉向內部,國內矛盾和斗爭不斷,各民主黨派在政治實踐中逐步由“擁蔣”走向“擁共”。抗戰勝利后,我國民主黨派得以空前發展,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相繼成立。
1945年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正式成立,它是抗戰勝利后中國國內和平與內戰、民主與獨裁、獨立與賣國對立斗爭的產物。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真內戰假和平政策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蔣介石接收上海后,美、蔣、日偽合流,瘋狂掠奪與壓制,引起上海人民的憤慨和反抗,上海各界愛國進步分子積極投入爭取民主和平的斗爭中;斗爭實踐使其意識到團結的力量,只有團結起來,組成團體,才能形成強大政治力量,才能更有力進行斗爭,使上海民主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形勢下,推動了中國民主促進會在上海產生。
3.民進建立后的重要工作
民進成立后,發表了《對于時局的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主要領導人經常在《民主》《周報》等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提出立即結束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還政于民,停止內戰,保障人民自由權利等政治主張。為了擴大和平民主力量,民進聯絡和團結了上海60多個主要群眾團體組織,組成了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
1946年6月,民進參與發起組織了上海人民反內戰大會。民進領導人馬敘倫、雷潔瓊還參加了赴南京請愿的和平代表團,在“六·二三下關事件”中被國民黨特務暴徒圍攻毆打,身受重傷。
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民進立即表示擁護和響應,之后,民進主要領導人先后由上海及香港轉入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
1949年1月22日,民進發表了《為爭取永久和平宣言》,堅決支持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于時局的聲明》,并誠懇表示:“我們希望中國共產黨堅強地領導全國人民造成一個新的、美的、快樂的、和平的、統一的、民主的中國,我們決定一致的合作完成這次革命的任務。”
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1949年9月,民進派代表馬敘倫、許廣平、周建人、王紹鏊、雷潔瓊等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制訂《共同綱領》和組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此后,一些“民進”會員出任政府要職。1949年9月,民進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民進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文件為綱領,制定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以憲法為準則,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民進中央帶領全會加強政治學習,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在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繼續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民進領導人和一些會員擔任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職務。
4.民進會史的重要價值
會史是民進誕生、變化、發展的事實,是民進人為理想而奮斗的成就,凝聚著民進人的智慧和貢獻。民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是自身不斷加強建設、提升作用的過程,體現在民進全會的政治思想、組織體系、會員規模、制度作風、履職盡責各方面,體現在每個民進組織成立和發展的歷程中,體現在廣大民進會員活動和成長的歷程中。所以,會史是民進人共同的財富,珍惜會史就是牢記初心,珍惜自己的奮斗歷程。
民進的成立,出自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政治理想,適應反內戰、反獨裁的時局需要,得到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指導。民進在舊政權受到的遭遇,在新中國得到的機遇,本質上都是國家政治發展的一部分,具有宏大的背景和深刻的意義。
二、民進思想政治建設現狀
1.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普遍現狀
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出發,思想建設指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代表性和創造性,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一系列過程。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理論源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經列寧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符合無產階級政黨發展規律的黨建學說,后經中國共產黨繼承與創新,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獨特黨建理論。民主黨派思想建設既受到中共的深刻影響,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民主黨派思想建設的目標同樣是促使其成員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正確價值觀,以保持自身的代表性和進步性,更好地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任務。另一方面,民主黨派思想建設這一概念還有其特殊的意義。
民主黨派進行思想建設的任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中國共產黨提出來的,目的在于回應當時關于是否要重提民主黨派進行“思想改造”的討論和爭議。黨中央認為,由于過去長期“左”的錯誤方針的影響,導致了對民主黨派政治性質判斷的一系列失誤,如果重提民主黨派“思想改造”,不僅極易令人反感,也會在實踐中產生諸多弊端,比如容易造成部分群眾歧視、排斥或批判黨派成員的錯誤行為。因此,基于現實考慮和新時期的形勢變化,黨中央決定以“思想建設”一詞取代“思想改造”,以減少誤解。從內容來看,民主黨派的思想建設相對于中共而言也有很大差異。由于民主黨派并非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所以在其思想建設中沒有突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內容,而是針對新時期民主黨派的性質定位和政治職能,強調其思想建設須圍繞改革開放和國家在新時期的中心任務進行,為穩定政局、建設四個現代化服務,為提高履職能力、做好新時期的參政黨服務。
2019年黨的文件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強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概念和任務。因此,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所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具有雙層含義,它既是民主黨派通過自身建設加強與執政黨合作、履行參政黨職能、提升參政黨政治影響力的系統工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引導和教育的過程,是參政黨主動創造性和執政黨價值引領性的有機統一。
2.民進當前思想政治建設的做法和效果
“把思想建設放在自身建設的首位”,這是民進會章的一項重要規定,是參政黨建設的重要經驗,民進中央和各級領導班子均高度重視。
一是明確任務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民進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參政黨的任務,本質上就是政治任務。參政黨的建設,本質上就是政治建設,首先要落實在思想建設上,思想建設首先要講政治,所以稱為“思想政治建設”。建設的目的是堅定政治信念,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根據這個首要任務,民進中央開展了“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目的是牢記參政黨的初心和使命,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民進中央把主題教育活動作為貫穿和引領各項工作的主線,安排了各年度的工作重點。
開展這些活動,把握“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的要求與“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基層組織建設”的內在關系,把握民進優良傳統與新時代要求的關系。開展這些活動,面向會員,提高組織會員、激勵會員、適應新時代、保持進步性的能力,使民進組織和廣大會員在思想共識上有新提高,履職盡責上有新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新”“三好”要求。
二是采取有效辦法,把活動開展好。思想建設的方式,主要是學習和宣傳。建設的目的和效果,就是使自己的思想認識有新提高,使更多人的思想共識有新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帶頭學習研討,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引導和督促大家自學,組織開展學習。學習的內容很多,而且不斷豐富,在學習中注重系統性,注重積累;執行和完善學習制度,制定年度學習計劃,開展中心組等各層面的集體學習活動,組織各種教學、輔導、交流等活動;研討自身建設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把理論研究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大宣傳力度和廣度,用好各種宣傳媒體和手段,及時做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及時宣傳先進事跡,傳播正能量,擴大影響面等。
三、民進會史研究對推動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作用
紀念和回顧多黨合作中重要歷史人物豐功偉績和歷史事件,對于強化多黨合作政治共識、增進思想教育凝聚共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黨派都非常重視這樣的活動。
珍惜民進會史,就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民進會史工作,這是民進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深化多黨合作政治共識、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更好發揮參政黨作用的必然要求。
研究民進的歷史,民進責無旁貸。民進各級組織要把會史研究作為會史工作的中心任務,以編寫和完善本級組織歷史讀物為基本要求,堅持不懈地組織力量開展研究,以期完整地記載組織沿革、會員發展等總體狀況,分門別類地專題研究各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思想歷程、重要人物和重大貢獻,使史料整理與會史研究相互促進。
民進歷史是多黨合作和統一戰線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史研究屬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要主動把會史工作放到大局中去定位和思考,體現會史的資政作用,切實反映民進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關系、與國家政治社會變化的關系,反映多黨合作制度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反映民進的歷史作用,為統戰史提供研究成果。
具體作用如下:
1.有利于開展會史教育。
發揮會史的育人作用,必須開展會史學習和宣傳,這是會史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廣大會員容易接受、容易見效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方式。面向廣大會員,在組織生活、新會員教育、干部培訓、機關學習等活動中,組織學習會史,使廣大會員熟悉會史,熟悉各領域工作的發展歷程,深入理解優良傳統;要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提高學習、宣傳工作水平,結合黨和國家重大慶祝和紀念活動、民進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紀念活動,及時組織座談交流、發表歷史紀念和學習心得等文章、開展知識竟答等活動。利用民進機關駐地宣傳展板、會刊(會報)、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會內宣傳平臺,做好會史學習、宣傳工作。
2.進一步發揮會史教育基地作用
不斷挖掘和建設江蘇省內民進會史教育基地,例如王紹鏊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同里鎮)、葉圣陶紀念館(位于江蘇省甪直鎮)、無錫趙樸初紀念館(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吳貽芳故居(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吳文藻、冰心紀念館(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吳研因紀念館(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徐伯昕事跡陳列館(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面向會員開放,不斷更新和豐富內容,充實宣講力量;讓支部活動、新會員培訓、基層干部培訓等走入會史教育基地。搞好政治傳承,把老一輩領導集體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堅定立場和信念、優良傳統和作風延續下來、保持下去,并與時俱進地發展和豐富。
參考文獻:
1. 錢振明:《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對參政黨建設的影響—以中國民主促進會為例》,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
2. 中國民主促進會官網,hops://www.mj.org.cn。
3. 梁可妮:《民主黨派思想政治建設的歷史演進及經驗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